猜你喜欢
(如何高考)如何高考录取状态查询
怎么才能拿到全国高考考试资格?
参加高考,条件是你户口所在地进行高考报名。 年龄从17岁到70岁都可以参加高考。满足以上条件可去当地教育局正常报考就可以参加考试。如果是在校生,学校会统一去教育局报考取得考试资格。
高考,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现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3种形式。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考试局)命题,2014年6月7、8日考试(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海南省为6月7日、6月8日、6月9日)。
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一本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再分科。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
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高考那些标准分怎么算的?
高考标准分数制度由常模量表分数(包括全国常模和省常模)、等值量表分数组成。具体讲: 常模量表分数反映一次考试考生成绩在考生总体中的位置,分数值与这一位置有关。由于高考是全国统一考试,分省进行录取,所以标准分数转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全国考生做为一个总体进行分数转换,另一种是把每个省的考生做为一个总体进行分数转换。这样建立的常模量表分数能够准确地刻画考生成绩在总体中的位置,使不同学科的成绩能够进行比较,但还不能以此进行逐年的比较。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等值量表分数(这里不做表述)来完善。 我们知道,不同考试的原始分数不能进行比较,这是因为它们分布的形态不同,譬如一个是正态分布,一个是偏态分布,那么相同的考试分数的百分等级就不同。为了使来源于不同分布的分数能进行比较,可使用非线性变换,将非正态分布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等级,然后从累积正态曲线面积表找到百分等级对应的标准分数。这个标准分数叫正态化的标准分数,这种转换过程叫正态化转换。当我们得到这种正态化的标准分数之后,就可以较准确地进行比较了。这种正态化转换可以用图直观地表示。 正态化的标准分转换不改变原始分数的前后次序,原始分数相同转换后的正态化标准分数仍然相同。但是正态化的标准分数直接使用也有不便,它仍有负数和小数,这是不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所以,转换为正态化的标准分数之后,为了使用方便,还要进行一次线性变换,也就是把正态化的标准分乘100,再加上500,即选择标准差为100,平均分为500的量表分,从而得到常模量表分数。 常模量表分数是根据高考的目的,按照非线性的正态化的转换方法和线性导出分数的转换方法由原始分数转换而得的量表分数。 由于高等学校是根据高考各科总分和相关学科的分数,择优录取新生,因此就需要建立单科常模量表分数和各科总分常模量表分数。 学科常模量表分数转换的步骤: (1)将全体考生的学科原始分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计算每一个分数Xi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Pi或百分等级Ri。 (3)由每个分数的百分比Pi或百分等级Ri查正态分布表,找出所对应的正态分数Zi,从而得到每一个原始分数所对应的正态化标准分Zi。 (4)进行线性变换,我们确定的量表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那么线性变换公式为: Ti=500+100×Zi 从而得到了学科的常模量表分数。 综合分常模量表分数转换的步骤: (1)按照学科常模量表分数转换的步骤,得各学科常模量表分数。 (2)计算出每个考生的总分。 新科目组(3+2科目组)高考分数的合成公式: t?理=WywTyw +WsxTsx +WyyTyy +WwlTwl +WhxThx? t?文=WywTyw +WsxTsx +WyyTyy +WzzTzz +WlsTls? 式中:Wyw?、Wsx?、Wyy?、Wwl?、Whx?、Wzz?、Wls?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科的权重;Tyw?、Tsx?、Tyy?、Twl?、Thx?、Tzz?Tls?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的常模量表分数。 由于目前教育部规定高考新科目组各科的权重均为1,则合成公式为: t?理=Tyw?+Tsx?+Tyy?+Twl?+Thx? t?文=Tyw?+Tsx?+Tyy?+Tzz?+Tls? 按照学科常模量表分数的步骤,分别将文、理考生的合成总分转换为综合分常模量表分数,其具体步骤如下: 将合成总分t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计算每一合成总分ti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从而求出每个合成总分的百分等级Ri。由每个合成总分的百分等级Ri查正态分布表,得出每个合成总分所对应的正态化标准正分Zi。进行线性变换,教育部规定各省的总分常模量表分数的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那么线性变换公式为: Ti=500+100Zi 由此得到考生各科及总分的常模量表分数。从以上的转换过程可以看出,常模量表分数Ti只与其对应的原始分数Xi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比例(或说是Pi)有关,而与Xi本身的含义无关,分数的大小只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对于两次考试,相同的常模量表分数代表考生处于相同的位置,而他们的水平可能不同。 综合分转换成常模量表分数的方法和学科分数转换成常模量表分数的方法相同,线性转换公式一样。考生各科分数和综合分的取值范围均为100?00,常模为500,这样转换的目的是使各科的分数和综合分具有相同的常模量表,便于高考分数的解释和使用。 在建立标准分数制度的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常常会遇到原始分数制度下的各科总分和标准分数制度下的各科总分。为了区分开来,便于表述,我们把原始分制度下的各科总分简称为总分,把标准分数制度下的各科标准分合成转换后的总分简称为综合分。 如何理解和使用标准分数? 常模转换分数是根据高考的目的,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这种标准分数的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每一常模转换分数都与该分数以下的考生数与考生总数的比例有确定的对应关系,见高考标准分与百分等级对照表。 如某考生物理高考成绩为690分,我们就可以查高考标准分与百分等级对照表,得出该考生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比例。查表690分对应的比例为0.97127998(即97.127998%),若该生为去年我省理工类考生,去年理工类考生数为9724人,则他超过9445人,比他分数高的考生约有279人(算法:9724×(1-0.97127998)),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出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较精确地刻画了考生在团体中的水平。另外,再次强调考生的各科成绩和综合分都是用常模量表分数来表示的,各科成绩相加不等于综合分。综合分是根据各科标准分进行合成,然后按常模量表分数转换方法得到的。请 大家不要与原始总分混淆,也不要误认为综合分是各科标准分的平均分
怎样才能在外省高考?
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的基本条件是,你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
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我的本地生是一样的。